Distinguished Professor, Department of Economics,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
HOME
CV
Research
Teaching
Media & Book
Life
More
至今執教20年,林明仁看似學院派出身的經濟學家,但 在外界眼中,卻更接近是個「顛覆傳統的經濟頑童」。他曾在《天下》雜誌發表專欄,對年輕讀者說,不要相信老一輩常講「一代不如一代」的觀點,要勇於向傳統挑戰,說好自己的故事。
執教鞭20年,已連續12年獲頒台大優良教師獎的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明仁,不但是校內罕見幾乎零負評、廣受學生喜愛的老師,同時還寫下台大以最快速度,僅花3年就升等教授的紀錄。但許多人或許不知道,其實林明仁並不是成長過程一路順遂的乖乖牌學生,反而是讓老師頭痛的「叛逆小子」,究竟他為何會踏上教職?又是什麼原因啟發他,成為如今跟學生打成一片、非典型的「麻辣鮮師」?
每逢選填志願期間,學生總會經歷一番掙扎,苦惱著哪個科系比較適合自己,更少不了與家人之間的唇槍舌戰,好像不論自己喜歡什麼,都要先被爸爸媽媽用「畢業後會找不到工作」、「你唸不起來啦」、「隔壁鄰居家小孩都唸什麼」等理由曉以大義一番。
社會大眾對經濟學家的正面印象,大約在2005年左右達到高點,其主要原因有二。首先,1990年開始的全球化,經過十多年後,不論在成長與脫貧都有顯著的效果,讓大眾對經濟學的實用性更有信心。另一方面,經濟學強調「使用科學的方法對人性做考察」的公眾形象,透過諾貝爾獎的加持,與芝加哥學派的傳播,也帶給社會大眾不一樣的智識新視角。市場機制、貿易自由化這些名詞,自然也就成為媒體與政治人物在政策辯論中經常出現的主要論點。
台灣自1997年開始讓學生使用「認識台灣」教材後,從數據上看來,新世代的國族認同與世界觀確實開始起了變化。
「科系的世俗排行榜,或說分數排行榜,是市場運作的結果,是校跟系、科系與科系之間的角力。」
Abhijit Banerjee , Esther Duflo
Kenneth Pomeranz
Tim Harford